第132章(5 / 6)
实在是后继有人——”
到底还是夸了几句,将叶仲韶说得大有得色,方才问道,“但为何《鸳鸯错》不改编成《何赛花种田》的形式,做一出这种道白剧出来呢?依我说,《鸳鸯错》拿的补贴固然不低,但一定是远不如《何赛花》的,你可别是老清高的毛病犯了吧?云县里能唱《鸳鸯错》的班子有几个?能演《何赛花》的班子至少是十倍以上吧!”
这戏本虽然是昭齐所写,但刚才沈君庸已提到,是他和叶仲韶来排练班子,他还有正职,主要是叶仲韶在周旋奔走。叶仲韶先是吃惊道,“《何赛花》在‘外头’那么受欢迎吗?我们倒是不知哩,在我们买活军这里,他们倒演不过我们的。”
又解释了为何不采取道白剧的形式:第一,这是很新的东西,《何赛花》出来时,《鸳鸯错》已经写完了,并且通过了评审,改也是来不及改的;第二,《何赛花》在城镇中引起的观看热度其实不如《鸳鸯错》,因为那是没调的东西,看个一两次便已经对剧情了然了,而《鸳鸯错》这样的折子戏,是听唱的,总归在自己能唱得这么好之前,想要听到类似的乐声,只能来听戏,因此便是反复上演,也会有观众捧场。
“因这是买活军自己的故事,在几县颇受欢迎,一县之内,一日至少要演个两场,你想想,福建道内便是五十个县了,还有些大府内有好几个戏班子,这一日之内,也有个七八百文,演出补贴实在不算少了,胜在细水长流不是?”
冯犹龙听说这话,先不忙着算账,而是将叶仲韶看了几眼,笑道,“仲韶,你变了——从前你是‘君子不言利’,和你来往,总不听见一个钱字,让我老龙自感是个俗人。如今却连这几百文的账都算得清清楚楚,从前是君子不言利,如今是君子不耻于言利了?”
君子不耻于言利
实则叶家的改变, 让冯犹龙暗自吃惊的还有几点,只是不好公然说出来而已——据他所知,沈君庸之妻便是自己的表妹, 昭齐居然公然写了《鸳鸯错》这样反对表兄妹成亲的戏,并不为尊者讳, 即便他已知道买活军反对近亲结婚的‘疾病纯合’说,仍是感到这么做有些无礼。
再一个还是从这戏里看出来的, 冯犹龙知道叶家和袁家定有亲事, 似乎便是昭齐和袁家少爷, 他一知道此戏是昭齐所写,便猜到叶昭齐有退亲的心思,以至于流露笔端——对于昭齐这年纪来说,她头几本戏也好,通俗小说也好,一定是从自身经历中兴发出来的,少年文人往往有这么一段时期,这是必然经历。
冯犹龙能看出这一点, 难道叶仲韶就不能吗?便是叶仲韶不提,难道老夫人竟能容许叶家出现一个退婚之女?这岂不是将叶家的清名全然破碎?名门体统何在?他最诧异是,昭齐不但能写了这出戏,还公然上演, 而在家中依旧受宠, 老夫人对她照样慈爱有加,众人均是面无异色, 仿佛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……冯犹龙不见得不喜欢, 但这的确是他所难以想象的, 算来还不到一年的光景, 叶家竟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?
比较起来,叶仲韶的变化反而更容易接受得多了,在冯犹龙看来还十分的可喜,钱固然是很庸俗的东西,但又实实在在是不能去避免的,人生每一日,哪一刻不是要用钱的?
冯犹龙自家是很爱钱的,是以他感到叶仲韶的变化是一种成熟的表现,不过也很好奇其中的缘故——以他对叶仲韶的了解,倘他不能问心无愧,是不能如此刻一样红光满面的,即便是腰缠万贯,也一定是惶然若失,打从心底流露出不安来。
叶仲韶被他这么一说,倒也有些面红,望了沈君庸一眼,道,“君庸,你政治学得比我好,你来说。”
这又为何和政治有关,冯犹龙便不懂了,因他并没有怎么细读过《政治与社会》,略略翻看了一下,更集中在看买活军对上古社会的阐述,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想象,至于说剥削阶级云云,浮光掠影而已,实在是提不起太多兴趣来。
不过,既然好歹也看过,便不至于对二人所说的完全不知所以,冯犹龙其实也很好奇沈君庸为何能放下身段,去为海商做账房,想来都和几人于志气上的转变有关,因便听沈君庸说道,“其实从君子不言利,到君子不耻于言利,这其中的区别无非是‘正当性’这三个字——君子也要吃饭,要养家,君子不言利,是因为不必言利,君子的收入,来自于其田地的出息,若将其视为正当,那么君子的确不必言利。”
“有田地,有佃农,足够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,由此,君子所发生的一切其他活动,都不必也不愿言利,为的都是更远大更宏善之志愿,齐家治国平天下,所为的自然不是利益,而是宏愿,因为利益在齐家以前便已经实现,或者在这过程中会自然地实现。”
“但买活军这里,是将地主、佃农视作剥削,既然叫做剥削,那便是不正当的东西,既然如此,君子收入的正当性便完全地失去了——买活军这里推行的是一种新的东西,讲究‘按劳付酬’,君子收入的正当性,从劳动中来。”
这说得有些玄乎了,冯犹龙半懂不懂,因为对买活军
↑返回顶部↑